在临床诊疗中,下肢动脉闭塞伴发组织坏疽、败血症,往往意味着一场与时间赛跑、与死神博弈的硬仗。近日,峨眉山市人民医院下肢血管疾病诊治MDT团队紧密协作,凭借精准的介入治疗与精细化手术操作,成功为一名下肢动脉闭塞合并左脚大拇指坏疽、败血症的患者打通“生命通道”,并最大限度保留肢体功能,让患者重获健康希望,用专业与责任诠释了医者仁心。
01
危急病情:下肢动脉闭塞伴败血症
生命防线告急
“医生,我左脚疼得厉害,大拇指都发黑了,还一直发烧……”不久前,一位患者因左下肢剧烈疼痛、左脚大拇指明显坏疽,且伴随高热、精神萎靡等症状,紧急来到峨眉山市人民医院就诊。接诊医生初步检查后,意识到病情的严重性——患者不仅存在下肢动脉严重闭塞,导致下肢血流不畅、组织缺血缺氧,更因坏疽引发全身性败血症,若不及时干预,感染持续扩散可能危及生命,甚至面临高位截肢的风险。
为进一步明确病情,医院迅速为患者完善血管彩超等检查。结果显示,患者左下肢动脉闭塞范围广、程度重,足部血供极差,左脚大拇指坏疽已出现明显感染迹象,且败血症指标显著升高。面对如此复杂危急的病情,单纯的药物治疗难以控制感染扩散,而传统的高位截肢虽能挽救生命,却会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。如何在彻底控制感染、挽救生命的同时,最大限度保留患者肢体功能,成为摆在医护团队面前的关键难题。
02
精准介入:打通血管“生命线”
为保肢创造可能
针对患者的病情,医院迅速启动多学科协作诊疗机制,下肢血管疾病诊治MDT团队深入分析患者的血管病变情况、感染程度及全身状况。经过反复研讨,团队达成共识:要实现“保肢”与“控感染”的双重目标,首要任务是恢复下肢血流,改善局部血供——只有让缺血的组织重新获得血液滋养,才能阻止组织进一步坏死,为后续精准清除坏疽病灶、降低截肢范围创造条件。
下肢血管疾病诊治MDT团队骨干成员——肖翔,作为峨眉血管介入领域的资深专家,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介入技术,决定为患者实施下肢动脉支架植入术。手术中,肖翔医生在DSA(数字减影血管造影)设备的精准引导下,将导管小心翼翼地通过病变血管,精准定位闭塞部位后,成功植入支架,逐步扩张狭窄、闭塞的血管。当造影显示闭塞的动脉血管重新通畅,血液顺利回流,下肢血供得到有效恢复时,介入室内的医护人员都松了一口气——这不仅打通了患者下肢的“生命线”,更为后续治疗赢得了关键先机。
血管前后对比
术后,通过密切监测患者的下肢温度、感觉及血流动力学指标,患者下肢缺血症状明显改善,原本冰凉的足部逐渐恢复温度,败血症相关指标也开始稳步下降。这一积极变化,为骨科团队实施下一步的坏疽清除手术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03
精准截除坏疽
最大限度保留肢体功能
在血管介入手术成功改善患者下肢血供后,下肢血管疾病诊治MDT团队的骨科骨干成员——李峰迅速接手,针对左脚大拇指坏疽展开治疗。此时,患者下肢血供已得到显著改善,坏疽范围局限于大拇指,且感染得到有效控制,这为“缩小截肢范围、保留足部整体结构”提供了有利条件——与最初因严重缺血、感染可能需要的“大腿中部截肢”相比,如今仅需切除坏死的大拇指即可彻底清除病灶。
手术中,李峰严格遵循“精准切除、保护健康组织”的原则,在彻底清除坏疽组织的同时,仔细保护周围正常的血管、神经与软组织,确保术后足部功能不受过多影响。整个手术过程顺利,术后伤口止血良好,无明显渗液。在医护团队的精心护理下,患者伤口愈合迅速,败血症症状完全消退,下肢活动功能也逐步恢复,未出现任何术后并发症。
04
多学科协作:以患者为中心
构建高效诊疗体系
从危急入院到成功保肢、康复出院,患者的救治过程是峨眉山市人民医院多学科协作(MDT)诊疗模式的生动实践。在下肢血管疾病诊治MDT团队开展的这次救治中,肖翔及其介入团队凭借精准的介入技术,为患者打通了“生命通道”;李峰及其骨科团队则依托精细的手术操作,实现了“最小范围截肢、最大程度保功能”的目标;此外急诊科、麻醉科、检验科等科室的密切配合,也为整个救治过程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从“生命垂危”到“重获健康”,从“可能高位截肢”到“仅切除坏疽拇指”,此次下肢动脉闭塞合并败血症患者的成功救治,不仅体现了医院在血管介入、骨科手术等领域的专业技术水平,更彰显了下肢血管疾病诊治MDT团队多学科协作在危急重症救治中的重要作用。
峨眉山市人民医院用专业的医疗技术与贴心的医疗服务,为患者点亮了生命的希望。未来,医院将继续深耕医疗技术创新,完善多学科协作机制,以更高水平的诊疗能力,守护峨眉山市及周边地区群众的生命健康!